竹子醫藥用途:
1:竹葉:《本草綱目》:“淡竹葉氣味辛平,大寒,無毒;主治:心煩、尿赤、小便不利等。苦竹葉氣味苦冷、無毒;主治口瘡、目痛、失眠、中風等。藥用竹葉以夏秋兩季采摘嫩葉,曬干、煎水飲;用量2到4錢”,竹葉還常用于作藥粥。據清代曹庭棟名醫所編的《老老恒言》記載:“竹葉解渴除煩,中暑者宜用竹葉一握,山桅一枚,煎湯去渣下米煮粥,進一、二杯即愈”。《多能鄙事.卷回》:“竹葉粥治老人膈上風熱,目赤頭痛,視而不見物。”
2:竹瀝:是將竹竿劈開,經火炙,收集兩端滴出的竹汁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竹瀝氣味甘、大寒、無毒。主治:暴中風風痹,胸中大熱,止煩悶,消渴,勞復。”近代藥物化學分析證明:竹瀝含有十多種氨基酸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以及愈傷木酚,甲酚、甲酸、乙酸、苯甲酸等多種化學成分。藥理試驗證明,竹瀝確實具有鎮咳祛痰功效。
3:竹實:竹開花后結實如麥,皮青色,內含竹米,味甜。《廣志》記載:“實可服食”。《本草綱目》:“竹實通神明,輕身益氣”。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“下積如神”(注:治消化不良)。近代研究證明,竹實的營養成分與水稻、麥、玉米相似,除富含淀粉、蛋白質、脂肪之外,還含有18種氨基酸,是一種可開發的藥膳資源。7:竹筍:是竹的幼芽不僅組織細嫩,清脆爽口、滋味鮮美,而且營養豐富,它作為藥膳資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,《本草綱目》、《本草經》、《食療本草》、《食經》、《齊民要術》、《唐本草》等古典名著均有記載。如《本草綱目》:筍味甘、無毒、主消渴、利水益氣、可久食。
8:竹青:是去火清涼的中藥材。